首页是电商类APP最重要的页面之一。首页承接了整个APP的主要流量,是用户打开APP时触达的第一页面。首页的设计直接影响了用户对产品的直觉观感,信任感、业务理解。首页是整个产品的流量分发枢纽。其在整体页面PV中的占比可达到50%以上。因此首页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用户在产品整体中的浏览深度及购买行为,进而影响业务关键指标。
本文主要从用户场景以及业务场景出发,基于用户体验要素来阐述如何从0到1设计一款导购型电商APP的首页。
导购型社交电商区别于平台型电商。导购类电商的商业模式主要有:
1、CPS。为第三方电商平台提供导流,撮合成交。当用户成功购买后,导购电商APP可以收到第三方平台商家提供的佣金。导购类电商APP通常需接入淘宝联盟、京东联盟、多多客等推广联盟的API以获取待推广商品或服务,然后给予商品相应的流量曝光,促进交易。
2、CPA。为第三方产品或服务提供拉新业务。常见如银行信用卡拉新、支付宝拉新、拼多多拉新等。
3、自营商品。销售自营商品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以下将结合用户角色、场景、产品目标、产品价值来分析说明,如何从0到1来规划一个导购型电商APP首页的功能脉络。
第一部分 用户场景分析 (用户角色)
在所有导购类电商产品中,C端用户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按照使用场景分,用户还可以分为自购型C端用户 及分享型小B用户(以下简称分享赚)。对于C端用户而言,导购型社交电商类产品的核心价值是购买商品时可以省钱。 对小B用户而言,产品的核心价值是把商品分享出去,由他人下单购买,赚取佣金。 C端用户与小B用户之间会有使用场景的交集。
通过前期对用户的访谈和调研,分析得出典型使用场景如下。
场景一、逛和淘。小A是一枚大学生,课余之外经常会在电商导购类APP上浏览一些美妆和护肤类产品。她热衷于关注一些美妆达人发布的内容,以此发掘适合自己肤质、风格的产品。她发现APP上面的商品大部分都有优惠券和返利,总体的购买价格并不高,因此她在冲动下经常剁手。这是她日常消遣方式之一。
这种用户无明确消费意向,仅出于打发碎片化时间的目的来浏览首页,希望在信息流中发掘出感兴趣的商品或活动。在一些精品图文推荐和导购视频的内容刺激下,用户会产生冲动型消费。
此类场景中,用户的关注点一般会有以下维度,如:
1、商品品牌。通过品牌来锚定商品质量的可信度。
2、商品性价比。通过自己以往购物经验判断商品是否值得购买。
3、商品本身卖点。商品的颜值是否够高、商品设计是否新奇有趣、商品质量如何。通常导购信息的策划点及内容形态会极大地影响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度。比如抖音、小红书上发布的各种导购内容。
4、商品评价及销量。降低商品筛选的时间成本及风险。
场景二、比价省钱。用户B是一名网购达人用户,经常在不同的电商平台购买商品。他在淘宝、京东平台看中了适合的商品。在购买前他想要看看是否有优惠券和返利,以此节省一些购买费用。他发现某天猫店的苹果耳机直接购买的价格是1200元,但在导购APP上这款商品还有60元的优惠券和10元返利,整体可节省下70元。因此他很快就在导购APP上面下了单。
此场景下,用户已有明确的购买意向,已经确定购买商品的具体品牌或型号,想在付款时再省点钱。用户的关注点有:
1、商品自购返还金额/佣金
2、商品优惠券金额
3、商品最终成交价格
场景三、分享赚钱。用户C是一名赋闲在家的新手妈妈,平时在家带娃。她经常在微信中和其它的妈妈们交流育儿心得,比如婴儿沐浴露用哪个牌子的比较好,哪个牌子的奶嘴对宝宝既安全又不伤牙齿。她平时会浏览APP并且把一些自己觉得不错的商品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分享出去给其它妈妈们。在获得分享乐趣的同时,她还可以持续获得销售佣金,累积起来也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缓解了她作为全职妈妈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焦虑。
这种场景下,用户自身无购买意向,而是希望筛选一些易转化的商品,通过自己的社交关系进行推荐,以获得成交后的佣金。用户更多的是出于利益驱动而自发传播,因此除了衡量商品佣金高低之外,还会考虑商品的转化难易程度、退货几率。此场景下的关注点有:
1、商品季节性
2、商家信誉度及综合评分
3、推广受众群体的兴趣、消费力与商品属性的符合度
明确以上三个典型的用户场景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提炼用户需求。
用户A的需求:通过系统商品曝光机制及用户关注的维度,发掘符合自己感兴趣的商品。
用户B的需求:能够快速比对某款(或近似)商品在不同卖家/平台中的成交价格及返利金额。
用户C的需求:可面向指定目标人群受众的喜好及消费力,找出适合推广的商品。同时该商品具备较好的转化效果及佣金收益。
综上得出,首页的产品设计需满足用户在“发现”、“筛选”、“购买” 三种场景下的核心诉求:
- 通过清晰的模块和简短的路径,展现平台的优质商品及营销活动,以满足用户在逛的场景中发掘乐趣。
- 通过丰富的内容形态来展现商品特性,提升商品信息增益,以提高用户在购买环节中的决策效率。
- 需挖掘出商品的各种细分维度,并按不同的维度进行聚类,以便提高用户在筛选环节的效率。
第二部分 运营场景分析 (各业务方运营角色)
在导购型电商中,另一重要角色是各业务端的运营人员。
一款好的产品是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即是说,我们的产品在解决用户痛点的同时,需通过不同的运营手段来进行变现,实现产品的商业目标。平台只有实现了持续盈利,才能加大对产品研发和其它资源的投入,不断地优化迭代产品,达到良性循环。因此,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用户价值及产品的商业价值,缺一不可。
在此场景下,首页需要为各业务部门提供运营抓手,以支撑灵活多变的运营策略,把流量的价值最大化。
运营环节可分为 商品/活动运营 及 用户运营。
·活动运营
活动运营的目标主要有:
- 刺激用户交易频次。
- 提升商品成交量及业务交易额。
活动运营具有频繁、常规化的特点。
·用户运营
在用户的生命周期中,可划分为 “新手—成长—沉默—流失”四个阶段。用户运营主要围绕这四个阶段来切入。
用户运营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 拉新。提升新用户注册率。当一个访客下载安装并初次打开APP时,他总是带着挑剔和不信任的目光在审视这款产品的。若他大致简单浏览而并未发现产品有任何亮点时,便会毫不留情地卸载离去,造成用户流失。
为避免以上情形,我们需要设置一个诱饵来刺激访客主动注册,并引导其进一步完成核心流程,体验产品的核心价值,以此实现“陌生访客—新手用户”的转变。一般我们会通过设置“新人免单”、“新人礼包”、“新人专享券”等方式来达到此目的。
- 促活。提升用户活跃程度及留存率。现今各个应用市场内每天都有大量新的APP上架,每天都有新的产品加入争夺用户使用时间的行列中。如何提高用户黏性和使用频次,是所有产品经理都在不断摸索的命题。
为了实现促活,我们需要做到两点。
a细分用户群组,并展现符合该群组用户属性及兴趣喜好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维度和指标来对用户进行群组、层级的划分,并展现相符该群组特性的内容。
例如,针对人群的身份属性,我们可以划分出 宝妈、学生、白领等。针对用户在消费决策时的关注因素,可以划分出价格敏感型、品牌敏感型等。还有以RFM模型等划分方式。具体可以阅读本人另一篇用户研究的相关文章《如何进行用户分群及用户分层》、《RFM模型(优化版本)在社交电商中的实际运用》,其中涉及到用户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
b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用户成长体系及奖励机制,将用户的成长及权益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引导及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在页面中强调不同级别的会员权益、刺激低级别会员向上升级。具体可以阅读本人另一篇用户研究的相关文章《会员体系的奖赏设计及效果量化》
- 唤醒。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竞品的出现、运营方向调整等内外部原因,有相当大数量的用户不可避免地走到生命周期的末段,进入“沉默”和“流失”阶段。对于此类用户,我们会尝试多种营销策略吸引其兴趣,进而唤醒其重新关注产品。通常使用的触达方式有消息推送、短信推送、公众号推送等。
据上述运营场景,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款电商类APP中,首页的功能设计需满足如下:
1、将流量分发给各业务模块,满足用户对不同业务的消费需求,以期获得最大的流量转化收益。大部分的社交电商平台都有多元化的业务,如各种信用卡办理、为其它APP作用户拉新、加油卡、电话卡、手机充值等。通常这类关键业务入口会放置于首页的首屏上方,获得最大化的流量聚焦。
2、为营销活动足够的坑位进行展示。通常情况下,各业务部门会有各种名目的运营需求,如短期促销、商品专题、热卖榜单等。移动设备的展示区域非常有限,因此在手掌大小的方寸之地里合理地规划资源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为主推商品提供有效曝光。招商商品的利润是所有导购类电商平台的利润大头。平台招商部门会为商家提供商品的推广服务,从中收取推广服务费及销售佣金。通常招商商品会针对所有用户进行无差别的展示,而非个性化推荐。
4、为用户快速查找及定位目标商品提供最短路径。当用户对某类产品有明确的消费意愿时,想要不在浩瀚的商品信息流中迷失,则可以通过搜索和类目导航来寻找商品。
5、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用户提供良性引导及刺激,提升留存率。
第三部分 首页的范围层
在以上两部分,我们针对两大角色(C端/小B用户、业务运营人员)及相应场景梳理出了产品需求,至此可以推导出首页的核心功能范围应该包括: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组织业务部门、研发部门进行评审,并使用KANO模型来为所有功能点进行评分,以便明确功能的价值及优先级。同时综合企业当前可用的运营资源、研发资源进行研判,最后确定需要做的功能范围。
明确功能范围后,我们可以继续往下设计产品的结构层,进一步明确所有功能的信息架构及交互路径。最后确定采取哪些关键指标来衡量首页设计的效果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