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地道战 —在风控的枪口下薅流量

  注:本文仅为揭示一种思路,并非倡导大家为了获取流量而破坏内容平台的生态健康。     

当一款产品的用户体量壮大后,产品自身就成为了一个流量池。许多人都想着从这个池子里薅一把。因此衍生出了许多技术手段,即利用目标产品的既有规则或逻辑纰漏,以各种技术手段绕过产品本身的防护,将目标产品的用户引流到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中。

例如,在日常使用各类APP或网站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或收到各种牛皮癣广告,其中尤以社交产品为甚。这些无孔不入的垃圾内容称为Spam。Spam制造者通常会研究目标产品内各种消息机制,找到方法去触达目标用户并大批量发送营销广告。这是常见的一种低成本薅流量的方式。

一般来说,被用作引流目标的产品会有以下2个特点:

       1、使用该产品的目标人群的基数具有一定规模。

       我们需要的是精准流量,以获得最佳转化。因此我们要找到目标人群的最喜欢使用的产品。除了常见的一些国民级产品之外,还有许多针对细分人群、细分领域、细分场景的产品。典型的如宝妈、大学生、微商、企业负责人等群体都有相对应的产品(网站或APP)。

       2、产品设计中包含用户互动或UGC的机制。

      用户互动:代表产品如社交APP陌陌、探探、如故、Soulmate等等。通常用户可以给陌生人打招呼、这些可互动的功能就是引流者与用户之间的触点。有了触点后,那么接着找有效的触达路径。随着每款产品的产品机制和风控策略的不同,其可供利用的触达路径也会不同。

       各种典型的触达路径如:

       即时通讯工具类:在个人头像或昵称设置话术,利用“附近的人”或群聊天的功能,让陌生用户留意到自己。

       陌生人交友类:设置一个看起来真实的头像,在自己的个人主页/相册设置话术。再通过某些互动行为(如点赞、评论、送礼物等)引起目标用户注意。其后会点开你的主页,进入预设的触达路径。几年前,我们为某交友APP做推广时,就用这种方式从陌陌、探探、积目等APP疯狂引流,一天能引流上万用户。

       新闻类:先在用户昵称或头像设置引流话术,在热点新闻下进行评论互动。

       短视频类:采集其他平台的视频,用自动化工具对原内容(如画面、声音、文件指纹等)进行修改和剪辑,以期达到伪原创的效果,然后发布到目标视频平台内获得系统推荐的流量。

       问答类: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用小号发布大量目标人群关注的问题,并把另一个马甲号回答的软文内容采纳为最佳答案。利用网站在百度搜索的高权重获取流量。

        找到作为引流目标的APP后,接下来就是用技术手段进行规模化操作,提高引流效率。一般可以将纯手动操作的步骤做成具有完整UI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工具(类似于外挂)。例如,账号登录、换头像、设置个人主页信息、评论点赞、群发消息等等。

        从工具的技术实现而言,又可分为自动化脚本及软件协议两种。自动化脚本的开发难度相对简单,通过动作录制再加一些自定义函数就可以完成。而且脚本对目标产品本身没有侵入性,只是模拟正常用户的操作步骤,只是提高了任务执行的速度。脚本需与目标产品配合使用,整个执行过程通常是可视化的。

        而软件协议则复杂得多:需要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工程,研究消息协议及内部接口,绕开加密保护,最终将目标产品的主要功能所对应的私有接口暴露出来,为工具所调用。这种工具可以直接与目标产品的服务端进行通讯,相当于在工具上操作TikTok的大部分功能,而无需TikTok客户端,因此执行效率非常高。如今国外某些TikTok短视频营销工具就是用这种方式实现的。在这类工具的加持下,许多内容农场培育了大量马甲号,通过批量发布视频,源源不断地收割巨额流量。

        这种非正常使用产品的行为如果泛滥,则会严重影响产品的用户体验,并消耗大量额外的产品资源。因此,产品团队通常会采用第三方安全服务商的风控方案,并配备专门的风控团队进行反制。国内应用较广泛的安全服务商有数盟、瑞数、同盾等(若我没记错的话,陌陌当时用的是数盟的方案)。

      风控方案主要从设备层、系统层、应用层结合风控规则及算法模型来对异常行为进行监控及识别。

       设备层:

Spam与风控策略就像是矛与盾,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里,两者会长期处于相互博弈的状态。

       爬虫、逆向工程、规模化是绕不开的两种手段。

       爬虫和逆向工程在主流增长书籍和各种增长分享中鲜见提及,原因有3:

       其一、在国内,爬虫和逆向技术的话题在法律和商业伦理上都较为敏感,远没有国外的互联网环境宽松。另外,从分享观感来看,大公司增长史的之类的宏大叙事更容易让观众沉浸其中,而讲爬虫和逆向技术听起来怎么都有点贼眉鼠眼的感觉。

       其二、要是让对方知道我在研究它并且还在薅了它的流量,那它说不定会增强风控措施,让我难以为继。

       其三、这是至今都非常有效的流量获取手段。懂的人越多,涌入的竞争者就越多。因此分享出去并不利己。

       从流量增长的角度来看,是用技术绕开产品自身风控策略的限制,与就有机会获得巨大的流量。但是需要注意把握尺度,避免滥用,更不要制造Spam。

事实上,许多大厂都招募了爬虫工程师、软件逆向工程师去研究对手,以获取情报和数据。例如稍有规模的电商企业都会使用爬虫去监控友商平台的商品价格,以便及时调整自身价格策略,占据竞争优势。而使用爬虫的过程中,目标产品的风控策略会拦截掉自动化发出的大量请求,因此攻方会对目标竞品做逆向工程来研究突破的方法。

以国内某知名的流量增长团队为例,其开发的许多增长工具都是基于上述原理。

如图,这些工具都是利用了大量的逆向工程和爬虫技术,获得了官方平台不具备或不开放的产品能力。在我接触过的增长做得好的团队中,有许多都具备这种自研工具的技术能力。这些工具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增长工作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当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平台官方既定的游戏规则去玩的时候,你拥有了在游戏中开挂而丝毫不被发现的能力。

或许有人会说,平台官方提供的各种投放工具已经足以我们使用,我们可以找到足够好的优质流量。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平台的商业目标是尽可能把所有的流量卖掉变现。这其中包括优质流量和次优流量、低价值流量。

现实情况是,优质流量在平台整个的流量池里边只占少数,正如优秀的达人永远只占金字塔的头部。所以平台采取的常见策略是:

1、引入竞价机制,尽可能地提升优质流量的溢价。

2、模糊掉次优流量和低价值流量的界限,通过把流量混杂的方式卖出。例如小红书、抖音、快手里的曝光加推道具。

因此,平台出于自身商业利益,提供给外部角色(如广告主、MCN、商家等)的工具(不管是数据工具还是广告工具)永远是有各种功能限制和数据遮蔽的。这些官方工具只会把平台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把广告主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增长团队都具备增长工具自研能力。

最后总结:本文讲述了增长团队常用的获客思路和原理。作为增长产品经理,在不破坏平台内容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获取流量,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题外

我制作了一款基于小红书平台的内容自动化生产工具,目前主要的功能接口都已经完成。如你是一个MCN机构或者需要做小红书推广,可以联系我一起探讨。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
Ad - Web Hosting from SiteGround - Crafted for easy site management. Click to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