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目标人群聚集、且竞争对手还未发现的媒体进行推广,往往可以获得超高的ROI。
我们把流量增长获取的核心方法抽象出来,无非是:
1、明确流量所对应的目标人群
2、找到目标人群的聚集地
3、通过一切可用的手段去触达他们
思路看起来似乎很简单,里边的关键在于第2和第3点。能否用更小众更高效的策略来找到目标人群,决定了你能否避开竞争红海,通过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流量。真正会做用户增长的人,会利用许多巧妙的策略来达到目标。
我以过往的两个真实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
我负责的一款社交电商APP正处于成长期,公司想以广告投放的方式快速扩大用户规模。主流的广告平台投放价格已经被头部选手推高,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按照品牌部原有的投放方式,新用户成本大概需要26-30元/人。以我们区区15万的广告预算在主流的流量池里砸不出一丝涟漪,无法带来用户量的显著提升,我转而寻求他法——即避开主流的投放渠道,寻找性价比更高且受众精准的流量蓝海。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流量挖掘方法的第1条:明确精准流量对应的目标人群。
当时这款APP已经积累了近20w用户,活跃用户占比约60%。 如果我们了解这部分活跃用户都喜欢用些什么类型的产品,说不定就能从中筛选出潜在的合作目标。
接下来我安排开发在安卓版APP的新版本中植入代码,来获取现有用户的已安装应用列表。
通常的做法是,在用户更新版本并启动时,APP会调用系统接口获取用户的已安装列表。此时安卓系统会弹出安全提示,询问用户是否允许授权。一般情况下,系统默认的提示文案会让用户立马警觉并拒绝授权。此后,系统默认会将该授权请求永久屏蔽。
为了提高用户授权的通过率,我对授权请求做了一个细节优化:APP 在初次启动时,先弹出自定义弹窗。弹窗界面以友善/调皮的风格展示,内容大意是为了推荐更符合用户喜好的产品,我们需要他的授权。若用户选择了愿意,APP再弹出真正的授权请求;若用户拒绝,则APP在本次不会弹出授权请求。 这样就保留了后续再次提醒用户授权的机会。
新版本的安卓APP上线后一段时间,大部分用户在升级后都进行了授权。后台显示已经收集到十多万份数据,显示了每个用户的手机中安装了哪些APP。在数据采集时,我们就将用户ID与该用户已安装应用的数据关联起来,因此可知该数据来自于哪一位用户(这很重要)。
下一步,我们需要知道活跃用户的手机里都装了哪些APP。 具体做法是,从用户数据中,按照自定义的用户活跃指标,提取出最近三个月的所有活跃用户的ID集合。再根据此用户ID集合圈出对应的已安装应用数据。
我们以手机设备为单位,统计了所有已安装应用中,每个应用出现的频次,由大到小排序。我们以APP在活跃用户设备中的渗透率作为关键指标。计算公式为:
某APP的设备渗透率= APP在该批设备中的安装总数 / 活跃用户的手机设备总数
统计结果发现,刨除掉主流厂商的APP之后,有不少闻所未闻的APP,在我们的用户手机中的渗透率居然如此之高!这些APP就像是一个宝藏!
我们把应用归为几类:工具类、娱乐类、新闻类、金融类、购物类、网赚类等。发现我们的活跃用户会经常使用一些工具类的APP。它们的功能主要是设计海报、排版拼图、或是一些功能辅助。 这很好理解,因为我们的目标受众群体很多是做副业的宝妈、微商等,经常需要在朋友圈发素材。
一款APP在我们活跃用户中的渗透率高,意味着我们的活跃用户对该APP有较高的使用依赖。换言之,与我们活跃用户相似的群体也会基于同样理由而下载安装,从而形成了一个目标人群聚集地。
假设该APP有10万用户,里边有2w用户与我们自身的用户重合, 那么理论上还有8w用户可以引流到我们的APP。
我们的市场人员去联系这些APP的开发者,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许多工具类APP的作者都是个人或者小团队,主要靠用户充值来盈利,没有(或很少)接入移动广告联盟,所以他们的用户没有被广告洗过。这意味着该APP用户还没有对广告产生倦怠心理。作为第一波投放广告的我们,应该能获得不错的效果。而且,这些APP都不是主流的数字广告平台,意味着缺少竞争激烈的广告竞价。广告费用也会相应地低。
我们前后谈了十几个APP的广告投放。由于知道目标APP在我们活跃用户中的渗透率作为参考,我们对投放的转化效果有较大信心。 在合作谈判时,我们倾向于按照固定时间支付广告费用,而非CPC、CPM等方式。
在追踪一段时间的转化效果后,证实了我的预期。经相同的投放素材测试,以此方式筛选出的合作渠道,ROI非常高,单用户获客成本大概只有原来的1/8到1/10。新用户后续的留存高于其他渠道。
理解能力强的朋友,基于上述方法再发散拓展一下,就能够复用于挖掘更多蓝海流量渠道上。